人民網倫敦12月28日電 (李玥、余穎)作為一名資英國水彩畫藝術家,大衛(wèi)·帕斯凱特卻格外鐘情于刻畫中國社會豐富多彩的生活風貌。自上世紀80年代起,他經常前往中國旅行和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他的多數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中國。
不同于絕大部分關注中國旅游景點或是宏偉景觀的畫家,大衛(wèi)·帕斯凱特的藝術作品多以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點滴為視角,擅長于捕捉、勾勒、涂繪市井生活圖景、田園風貌。與此同時,他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文化特別是昆曲感興趣,他進行了長期的跟蹤研究,并參與了多個和昆曲相關的國際藝術交流項目。
大衛(wèi)·帕斯凱特曾任英國皇家水彩畫協(xié)會主席,他的畫作蜚聲國際,被眾多知名的博物館、畫廊、企業(yè)和私人收藏,他現(xiàn)在還任英國劍橋康河出版社藝術總監(jiān)。
在人民網的本次專訪中,大衛(wèi)·帕斯凱特將基于他歷年來在中國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訪問經歷,為我們呈現(xiàn)出他眼中最真實的中國風景,并講述他曾見證和參與的中國故事。
觀察中國三十年 用畫筆記錄中國最真實的風貌
人民網:您是如何開始您長達30年的中國之旅的?
大衛(wèi)·帕斯凱特:1986年我第一次來到中國,從香港出發(fā)前往桂林,開啟了一段短暫的旅程。從那以后,我都會定期回來中國。三十年來,我目睹了中國和中國人整體狀態(tài)的變化。
第一次去中國時,我并沒有想要看中國的壯觀景色,也沒打算去尋找北京的長城或故宮這類古跡;我只是對街上發(fā)生了什么非常感興趣。所以當我走在街上時,我只在商店門口和市場里搜尋,就是街上那些隨處可見的東西,而這些就是我的創(chuàng)作題材。我花了很多時間去騎行、走路并四處游覽。
人民網:我們可以看到在您的工作室里有很多速寫本,所有的速寫本您都有保存著。所以當時您在中國都是現(xiàn)場作畫的嗎?
大衛(wèi)·帕斯凱特:是的,我畫了很多畫。這些小畫本是我的小伙伴。比如這些是在禪宗祖庭、中國江西省曹山寶積寺畫的速寫,我花了幾天的時間和比丘尼們待在一起,繪制她們在廚房里準備食物的場景。這些小冊字里有很多速寫和文字內容,我很喜歡這樣邊走邊畫,隨時記錄。 所以,當我四處旅行時,都會帶著我的速寫本、筆和相機,記下那些珍貴的瞬間。
從某種程度上看,我會在旅行中收集那些回到工作室后要繪畫的素材。在工作室里,我畫的東西往往非常細致,那是我沒有時間在現(xiàn)場畫的。我的繪畫內容可能處在移動和變化當中,所以我會帶回很多照片,借助照片來輔助我的繪畫創(chuàng)作。
但很多時候,我更看重我在現(xiàn)場的創(chuàng)作。正如你們在我得工作室里看到的,我有很多憑記憶畫的畫?吹轿也煌睦L畫方式,人們會認為,他畫了很多不同類型的畫。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
人民網:您這樣的創(chuàng)作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大衛(wèi)·帕斯凱特:我的興趣相當廣泛,所以我很容易受到各種事物的影響。我的雙眼是敞開的,時刻捕捉著看到的事物。任何看起來有趣的東西,都會引起我的注意力。
如果有音樂家在場,我會放下畫筆,甚至加入他們的演奏。我想我也是因為對那些人感興趣才這么做的,所以我的素描本上畫的往往都是人物。如果一個人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穿著方式,以及他們的住所或是其他方面很有好奇心,那他的人生將會有無窮無盡的樂趣。
如果我去到一個中國的城鎮(zhèn),看到那里的人正在鋪人行道,我會覺得很有趣?吹接腥嗽谛薮乙矔X得很有意思。所有這些日常的生活情節(jié),都可以作為我創(chuàng)作的主題。它們看上去似乎很平凡,但對我來說都是非常有趣的,我可以在那里觀察很久。因此,寫生、繪畫,以及我對普遍事物的興趣,造就了我的生命。
情寄昆曲 探尋中國傳統(tǒng)藝術背后的深層文化
人民網:在您多次拜訪中國的過程中,經常會接觸到昆曲,能否談一談您旅行時與昆曲或湯顯祖相關的經歷?
大衛(wèi)·帕斯凱特:在過去的幾年里,昆曲一直是我生活的重心,我和我的中國同事一起去蘇州和南京看了好幾場昆曲的現(xiàn)場表演。事實上,我第一次接觸昆曲是在劍橋——那是我第一次感受昆曲,當時對于昆曲也還在初步了解的階段。
以前我在中國大陸的大街上看過傳統(tǒng)戲劇,當然在香港也看過粵劇。但我沒有能夠跟上故事和音樂的節(jié)奏。當我被帶到江西省的撫州市,親眼看到湯顯祖出生的地方,并了解到湯顯祖的作品《牡丹亭》后,我對昆曲的興趣被點燃了。當然,我曾經在蘇州看過音樂家們?yōu)槔デ硌荻啪,所以我對這種戲曲的音調早已有些熟悉。事實上,西方人是需要一點時間來適應中國音樂的。
通過在中國的訪問,以及對《牡丹亭》的研究,我已經對故事中所描繪的那個時代的哲學有了一定的認識!赌档ねぁ泛蜏@祖其他幾部知名的戲劇作品,是他在16世紀下半葉和17世紀初撰寫的,這也是英國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生活的時代。當我去撫州訪問時,我們參觀了博物館,拜訪了同時代的哲學家、思想家和學者們的住所,他們都是湯顯祖的好友。這些經驗都有益于我對于昆曲的了解。
人民網:您還為《湯顯祖?zhèn)鳌返挠⑽陌胬L制了一副《牡丹亭》插畫,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這幅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
大衛(wèi)·帕斯凱特:是的,劍橋康河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英文版的《湯顯祖?zhèn)饔洝,由中國知名學者朱虹撰寫,他正好來自于湯顯祖的故鄉(xiāng)江西省。這本書的封面是我創(chuàng)作的一幅關于《牡丹亭》的油畫作品。我強烈推薦給對中國古代戲劇感興趣的讀者們閱讀。
在創(chuàng)作《牡丹亭》這幅畫的過程中,我必須努力去理解這個故事的內容,它的背后潛藏著什么,以及它所傳達出的內心對自由生活的向往,那是一種與條條框框的、儒家的、按部就班生活相悖的生活。我起初動筆的時候,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只注重于展現(xiàn)主角之間的互動和愛情場景,主要表現(xiàn)出來的是那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但是漸漸地,通過繪畫,我意識到,這個故事的層次非常豐富,于是這個系列畫作就誕生了。但我還沒有全部完成這個系列的藝術作品,因為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我一直不斷轉變我的想法。
藝術無國界 融入不同文化圈的秘訣在于“多走動”
人民網:作為一名資深的藝術家,您覺得應如何增進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了解和合作?
大衛(wèi)·帕斯凱特:我去到中國,中國帶給我的感受都來自于我遇到的人?v觀中國歷史,哲學家一直對社會學非常感興趣;人們如何生活,如何建立社區(qū)。中國經歷了各種不同的政治階段,但實際上,人們如何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才是根基。
我認為藝術家們應該相互見面交流。沒有與這些藝術家相處過,沒有去過那些地方,你是很難對他們有所了解的,一旦你去過那里,見過那些人,你就會和他們建立一定的聯(lián)系。我認為很少有人可以在沒有去過某個地方的情況下,通過理論基礎建立一種遙遠的關系。
記得我早期的一些旅程,我第一次在上海朱家角的一個展覽擔任評委,是被一位非常有遠見的中國藝術家邀請過去的,他還邀請了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的藝術家一起參展。我們都見了面,如果你們像我們那樣聚在一起交流互動,你們也將會成為終生朋友。
十六年前,我還參加了意大利的水彩畫比賽,在那里我可以邀請中國藝術家和我們一起展出,我們還會有來自中國的評委參展。這樣,一個社交屬性的網絡逐漸建立了起來。
人民網: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您參與過的印象特別深刻的大型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大衛(wèi)·帕斯凱特:多年前,當我第一次參加英國劍橋徐志摩詩歌藝術節(jié),那為我打開了所有無限的可能性。當時我受邀展出我的繪畫和陶瓷作品。顯然,這個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舉辦的國際詩歌藝術節(jié)不僅僅只有詩歌,還有藝術展覽,包括視覺藝術和陶瓷藝術品等。當時和我一起參加展覽的藝術家,包括來自中國杭州的中國著名藝術家劉正教授、月真法師,和來自江西的青年陶藝家干道甫、張志剛等。他們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令人贊嘆。
在劍橋,我得以與這些中國藝術家結為朋友,后來也進行互訪。在過去幾年我曾受邀到上述幾位藝術家的中國工作室做客,他們也會到我牛津的工作室來,在我這寫書法,和我一起作畫,相互交流學習。
通過劍橋康河出版社主持的那些具有創(chuàng)意性和前瞻性的文化項目,我結識了很多中國的頂尖藝術家,也認識了來自中國的詩人們。在英國舉辦中英文詩歌朗誦非常有趣——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現(xiàn)場能真正理解詩歌的內容,但他們能感受到詩歌的韻律以及朗誦者的情感。但更重要的是,為大家提供了一個結識其他人的機會,創(chuàng)造了中英文化交流的朵朵浪花。